这场战役,新四军击毙日军240名、伪军600名,新四军仅牺牲数十人,指挥者是他……
甘垛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里下河地区典型的水乡古镇,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邮市东部。甘垛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曾是苏中地区有名的革命老区,一片红色的热土,著名的苏中抗战大捷之一的“三垛河口伏击战”的主战场就在该镇境内。
1945年4月,盘踞在宝应城内的伪苏北绥靖公署特务二团马佑铭部(以下简称“马团”),奉日军之命计划从水陆两路调防经高邮县至兴化县南面的周庄,以加强对高邮、兴化、泰州一线交通要道的控制,妄图封锁、分割苏中抗日根据地,对新四军的攻势作战负隅顽抗。
很快,宝应地下党获取了这一情报。其后,在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政委陈丕显的领导下,决定由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旅长兼苏中一分区副司令员刘飞,统一指挥第52团、江都独立团、第三军分区特务第5团和一分区特务营,在“马团”调防的沿途中,狠狠敲打敲打“马团”。
侦查地形“布口袋”
新四军领导对“马团”必经路线作了实地观察和仔细研究后,决定把伏击地点选在三垛镇以东、北澄子河边新庄到野徐庄一线约3.5公里的狭长地带。这里距高邮、兴化两大敌伪据点均有20多公里,战斗打响,日伪来不及增援。且百十米宽的三垛河两边有村庄和河沟,既可伏击也可出击。
侦查结束后,指战员对参照部队的作了如下部署:
张宜友团长率第52团在公路北边的袁舍到野徐庄隐蔽,待机歼灭公路上的敌人;
林辉才团长率江都独立团埋伏在北澄子河以南、河口镇以西,协同第52团消灭河道与公路上的敌人,同时准备阻击兴化或河口西援的敌人。独立团3营则埋伏于东段的王家墩、刘家舍、薛家舍一线,担负正面阻击任务;
第三军分区特务第5团隐蔽在河流南岸,阻敌南窜,以火力支援北岸。一分区特务营埋伏于南甘垛,把守“袋口”,负责警戒,任务完成后即向东配合攻占新庄;
总指挥所设于三垛河南小贡家厦的民房内。军医院和卫生所等志愿机构设在战场两侧后方,以便及时救助伤员。
经过周密部署,最终把此地布置成一个伏击、聚歼日伪军的“口袋阵”。
静候敌伪“进口袋”
早在1942年,此地就已经是苏中抗日根据地之一,群众基础好,这也是新四军将三垛河定为伏击地的重要原因。
1945年4月27日拂晓,参战部队秘密进入阵地。当地群众听说新四军来了,纷纷为部队找用具、搬东西,烧饭送水,并且保证绝不走漏半点风声。民兵们还布置了秘密警戒,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搞破坏。
为了迷惑日伪军,沿河商店也照常营业,河上船只通行无阻,行人来往自如,表面上看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一切都显得风平浪静。
(根据“三垛河伏击战”历史创作的连环画,主创者为朱熙元)
“白刃战”歼灭敌伪
1945年4月28日上午,“马团”在300多日军和200多伪军护送下,水陆并进到达三垛。下午3时,日伪军先头部队进入伏击圈,4时半左右,全部进入了伏击圈。
这时候,总指挥所立刻下达进攻命令,第52团3个连的战士冲上公路,与敌展开“白刃战”,将日伪军截成了几段。与此同时,埋伏在西侧的特务第5团1营和一分区特务营以交叉火力死死封住“袋口”。其他伏击部队则对分割之敌进行猛烈攻击。仅半小时,公路东段的战斗便接近尾声。
船上的日伪军就惨了,跳到河中妄图突围,都成了“活靶子”。
整个战斗经4个小时激战,日伪军大部被歼灭。敌后卫日军1个中队和200多名伪军退入新庄,负隅顽抗,于次日上午逃进三垛据点。
清扫战场
三垛河口伏击战共歼日伪军1800多人,其中击毙日军240多人,伪军600多人,俘山本顾问等日军7人、少将团长马佑铭和中校副团长韩永恩以下伪军958人。
另缴获轻机枪24挺、大小炮16门、长短枪1166支、电台3部、汽艇3艘和子弹5万发。
新四军牺牲干部11人、战士 67人,伤干部8人、战士155人。
三垛河伏击战是苏中一分区在抗日战争中歼灭日伪军最多的一次战斗,也是苏中地区继车桥战役后的又一大捷,为夺取苏中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受到了新四军军部的通令嘉奖。
指挥本次作战的刘飞,同年11月任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2旅旅长。在解放战争初期的自卫作战中,率部围攻大汶口,迎头痛击进犯的国民党军。尔后南下宿北,挥师鲁南,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
1955年,刘飞被授予中将军衔。
参考资料:
《新四军在华中》
《新四军·图片》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人物辞典》
《红色丰碑:三垛河口伏击战》,党史办